這兩個備受關注的項目背后,有著一個共同的身影——烏鎮鎮高新區招商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盛煜燾,一個自稱“以前只會跟計算機打交道”的“i人”,如今成了招商一線的“多面手”,“啃”下億元項目!
盛煜燾(右一)
采訪盛煜燾的那天,他剛從杭州拜訪客商趕回辦公室。“不好意思,我先接個電話。” “稍等,我再打個電話……” 整個過程穿插在他一個個工作電話和在電腦前回復項目客商的間隙中。
“其實我真沒什么特別的,做的事也很普通。”面對記者的采訪,盛煜燾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話不多,印證了他“i人”的底色。但當工作電話接通的瞬間,他已然換了另一副模樣。“最好能上二樓,層高也合適,自帶吊裝口,而且電梯承重10噸,設備上下完全沒有問題……”語速輕快又條理分明的交談里,各園區各區域的層高參數、承重標準、面積大小,他張口就來,每個數字都清晰篤定,活脫脫一個“e人”。烏鎮的招商資源,早已在他腦海里繪成一張“活地圖”。
正是這樣的精準掌握與高效溝通,助力清融新材料項目落地創造了“3周奇跡”!
“從洽談到落地僅3個星期。”項目推進速度堪稱“神速”。由于該項目的研發與生產環節需配備多種重型設備,因此在選址初期,就對生產場地提出了較高要求。“最好是在承重能力最強的一層,面積要足夠大,入駐時間上越快越好……” 憑借對轄區內資源的全盤掌控,盛煜燾與團隊迅速精準匹配并推薦了新建的柔性電子材料園(一期),讓項目節省了大量選址時間,從洽談到落地一路 “加速”。
生活中的“i人”與工作時的“e人”隨機切換,對盛煜燾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萬一讓我跟人家交流怎么辦?我講不來。”盛煜燾至今記得2019年第一次跟著團隊拜訪客商時的窘迫心境。“難呀,以前只要對著計算機就行,現在要天天跟人打交道,一開始真怕自己做不來。”他說。
但“i 人”的焦慮,反倒成了他的“武器”。為了應對交流時的不確定,他總會提前深入了解客商所在行業及相關技術信息,把烏鎮的資源按“產業匹配度”重新梳理;預判對方可能問的問題,把園區數據做成可視化圖表;甚至會翻遍行業公眾號,記下最新政策和趨勢。
“即便到了現在,面對客商時還是會緊張,但提前把‘功課’做扎實了,心里就踏實得多。”盛煜燾坦言。
而他這些“功課”內容,漸漸成了整個團隊對外招商時必不可少的隨身資料。
“我們團隊的招商宣傳材料基本都是他包攬下的。” 若不是同事恰好推門進來,笑著向記者夸了這么一句,盛煜燾或許還不會主動提及這項工作。
“我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如今專業技能就只用在做PPT、制圖上了。”盛煜燾不好意思地自嘲道。
招商推介材料是客商初識烏鎮的第一印象,更是吸引他們駐足關注的關鍵,分量不言而喻。而地塊規劃、存量廠房等資源要素也在不斷更新,這些變化都需要第一時間排摸清楚、及時調整材料。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盛煜燾為什么能對烏鎮各區塊的每一組數據、每一項信息都爛熟于心了。沒有與生俱來的對數據的掌控力,有的只是日復一日的積累。
招商從來不是易事。盛煜燾說,有的項目談了一年,眼看要簽約卻沒了下文,他至今還在跟進;有時候,了解到線索后不出半小時就一腳油門趕去外地見客商了;出差時凌晨下飛機、一周不回家,更是常事。
“這些都很正常。”他輕描淡寫。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簽約成果只是一角,水下是無數次拜訪、溝通和等待。但他的熱情沒被消磨:“只要覺得項目適合烏鎮,就不想放棄。”
從“跟計算機打交道”到“為烏鎮招項目”,盛煜燾“i人”的蛻變里,藏著招商人的日常,也藏著烏鎮向前的力量。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