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鳳地龍脈”的傳說、水龍會與水龍節、夏家浜的“夏家廳”之謎......翻開書頁,一件件塵封歷史的縣城往事躍然紙上。《梧桐情》共有文史類、散文類等文章60余篇,20多萬字詮釋了徐順堂這位梧桐老翁的家鄉情結。
“家鄉的河、家鄉的水、家鄉的橋、家鄉的人或許在歷史與現實中并不起眼,卻是鄉土情結里最深刻的思念和富有詩意的吟唱。”寫下這段文字的徐順堂,人生軌跡始終與梧桐鎮緊密相連——在這里懵懂成長、求學立志,1962年投身軍營成為鐵道兵,退役后深耕桐鄉交通事業三十余載。2003年退休后,他未曾停歇腳步,憑借深厚的文史積累,陸續寫下數十篇描摹梧桐人文歷史的文章。
“用奮斗定義人生,在奔跑中走向遠方,這是我的必然選擇。”回憶起撰寫《梧桐情》的初心,徐順堂告訴記者,2007年,本應安享晚年的他兩度與病魔擦肩而過,生死邊緣的掙扎讓“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信念愈發篤定。憑借廣博的人文底蘊和深邃思考,他把對家鄉的鐘愛和眷戀記錄成了一篇又一篇老梧桐文章。
《梧桐情》書中許多習俗,如今已少有人知。“比如春牛迎春的習俗,在立春前制作泥牛以供人在立春祭典上鞭策,以勸農耕。”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梧桐文史組組長陳志農告訴記者這,些細節都被徐順堂細心收錄。即便年事已高,他仍精神矍鑠,常騎著電動車穿梭于圖書館與老街巷,訪耆老、查史料,為每一個故事的真實性奔波求證,為地方文史研究添磚加瓦。
“二十多萬字的篇幅,對一位八旬老人而言,是毅力與熱愛的見證。”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感概,徐順堂用筆尖的文字謳歌家鄉的美好,是對“我為桐鄉作貢獻”倡議的積極踐行,值得所有交通戰線上的工作者學習。
現場還舉行了贈書儀式,徐順堂親手將《梧桐情》贈予母校桐鄉一中、北港小學、市圖書館、市檔案館及文藝界友人,讓這份沉甸甸的鄉土記憶,以更溫暖的方式融入城市的文化血脈。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