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查閱資料。受訪單位供圖
“桐鄉方言的傳承與發揚”“人工濕地的原理以及改進應用”“尋找舌尖上的桐鄉”“我與非遺面對面——越劇的了解與傳承”……這不是老師的課題,也不是論文,而是桐鄉六中教育集團實驗中學初一學生的暑期綜合實踐報告。暑假過半,這些參與暑假綜合實踐的學生們有何收獲呢?近日,記者采訪了參加活動的學生,聽聽他們的感想與收獲。
探究桐鄉方言的傳承與發揚,是712班8名學生暑假的共同目標。7月,他們分工合作,以線上調查問卷,線下咨詢專家、長輩,走進檔案館等方式,在傾聽、探尋、實踐中對傳承與發揚桐鄉方言的思路日益清晰。在此次實踐中,最讓團隊成員們難忘的是與桐鄉市名人與地方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士杰的對話。
“王老師告訴我們,看似樸素的桐鄉話實則蘊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例如在桐鄉方言中,縫衣針叫做‘引線’,縫衣針的作用就是把線從這頭引到那頭,‘引線’一詞就把針的功能說得十分簡明。”“他還告訴我們,桐鄉方言富有人情味兒,雅俗共賞,是因為有悠久的歲月積淀,由世世代代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凝結而成。”……采訪中,學生代表們你一言我一語,難掩內心激動。
“我們在尋找答案的同時,也在思考自己如何去成為桐鄉方言的實踐者、宣傳者。”該課題團隊的組長張天炬說。此次綜合實踐讓他們在了解桐鄉方言、傳承本土文化的同時,也開拓了眼界,增長了自主學習、探究實踐的能力。
715班的6名學生則是以人造濕地及污水處理為主題,了解污水處理的原理、發展推廣的程度等。7月上旬,團隊的成員們來到了屠甸鎮海星村秀園小區,在該小區人造濕地工程負責人的帶領下,成員們詳細了解人造濕地的運作流程、優點以及不足等。
最讓大家驚喜的是,他們還在負責人的幫助下,參與了一次模擬實驗。“根據人工濕地的原理,我們準備了卵石、火山巖等濾材,制作了一個簡易的污水凈化器。”該團隊組長趙俊楠說,做模擬實驗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濕地凈化污水的原理。“關于將污水處理的好經驗、好想法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還有所欠缺。”參與該課題的學生陳振琦表示,趁著暑假的時間,他們團隊還將在這方面進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暑期綜合實踐活動是桐鄉六中教育集團實驗中學的傳統項目,已經持續開展了6年。今年,該校暑期實踐探究活動共有60個探究課題,40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邀請了學校多位老師作為活動的指導老師。該校總指導老師費林強表示,課題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涉及文化傳承、社會民生、科技探究等,主題多樣、內容豐富。
談及做好暑期綜合實踐的秘訣,費林強建議,學生們要做好準備工作,認真學習學校提供的實踐資源包;前期要做好規劃設計,遇到困難時,學會尋找多種方法解決,比如網上查找,咨詢父母、指導老師等;實踐中,要提前做好團隊成員的分工,確保團隊合作、全員參與、全員收獲。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