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林集鎮,民間又稱高家灣,因錢林橫港在此轉彎、灣北住戶姓高而得名。
不過,這并不是一個為高姓人家所占據的集鎮,相反,集鎮上的大多數住戶,來自不同時期的不同地方。他們中間,有從北面錢林村走出的徐姓人家,有來自周邊鄉鎮的陳姓理發師,有姓鐘的下面老太,甚至,還不乏李姓張姓的外省人士。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從四面八方走攏來的集鎮。
01# 最早的入駐者
錢林是個老地名,《志元嘉禾志》便有記載,此時,錢林尚為千乘鄉所管轄。但錢林集鎮的故事卻并不久遠,民國時因設錢林鄉而鄉公所設于高家灣,錢林集鎮才日漸興起。
農村小集鎮作為城與鄉之間的過渡形態,可以彌補城市輻射不足的短板,滿足農村居民生活生產需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農村經濟活力的逐漸恢復,小集鎮建設在桐鄉廣大農村區域隨之展開。
徐漢英,如今錢林漢英糕餅店的經營者,彼時也鉚足了勁頭,從距離錢林集鎮不遠的村子走進集鎮。與大多數“掘金者”一樣,她與丈夫寄希望于這座潛力無限的小集鎮,祈禱能在這片新生的市場上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徐漢英的店鋪算是錢林集鎮市場路上的第一批入駐者,甚至早于市場路的形成。彼時的市場路尚未成為錢林集鎮的商業中心,只有路南靠近桐德公路的一排店鋪。大多數的商業,還是集中在以錢林橋為中心南北走向的高家灣路上。
正如店鋪招牌所示,徐漢英一家做的是糕與餅的營生,糯米松糕、上梁年糕、步步糕,大麻餅、月餅、糯米塌餅。而在糕與餅的世界外,還有饃饃與圓子、壽桃與包子,林林總總數十樣,但無一例外皆屬“嘉湖細點”名下。
桐鄉民間操辦喜事,賓客要出“人情”,相應的,主人家也當回以禮數。而糕糕團團,作為主食之外的產物,是貧瘠年代里桐鄉人難得一嘗的奢侈品,彰顯的是主人家的客氣與底氣。加上甜甜蜜蜜的寓意,自然成了喜事回禮的首要選擇。徐漢英一家的糕餅店,做的就是這門喜事生意。
抵達錢林漢英糕餅店的時候,徐漢英正與母親忙著大麻餅的制作,長長的案板上散落著五花八門各式原材料和制作工具。老人負責百果餡料的稱重與嵌入,徐漢英則負責后續的成型與烘烤,糖油混合的皮子滾上一層白花花的芝麻,再經歷高溫的炙熱,整個散發出誘人的甜蜜氣息。這是一批訂制的用于婚禮的大麻餅,徐漢英必須趕在主人家好日子到來前及時將訂單趕制出來。
近十幾年來,隨著生活條件大幅提升,手頭寬裕的桐鄉人在結婚、上梁、周歲等大事喜事操辦上也越發豪氣。禮包里的糕團越放越多,從1樣發展迅速到6樣8樣;形制也越發復雜,清明圓子端午粽,三角包子和飯圓,當然也包括糕餅店眼下正趕制的大麻餅,叫法門類之多,變化速度之快,直叫人眼花繚亂。
不過,正是靠著桐鄉民間這股越吹越盛的客氣之風,徐漢英一家把鋪子經營得紅紅火火,算算日子,錢林漢英糕餅店開張至今已經32年。
02# 市場路的形成
錢林集鎮主要街路一共三條,分別是南北走向的高家灣路,東西走向的桐德公路,以及隱藏在桐德公路身后的市場路。
在由桐鄉市區開往的西部鎮街的路途中,我曾多次經過錢林集鎮,卻始終未曾踏足。我總以為錢林集鎮就是沿著桐德公路兩邊這一小段,卻不知公路背面原來別有洞天。
市場路東西走向,店鋪坐落在街路兩側面對面開張。不足兩百米的光景,卻排布著大幾十家商店,服裝店、美發店,面店、小吃店、包子店、鮮肉店、水產店、雞鴨魚店,還有數不清的蔬菜水果店,可以說從頭到腳、從里到外,無所不包。
陳根祥的美發店,“包”的就是錢林集鎮上的頭上生意。
說起陳根祥,即便在市場路生活幾十年的人也是一頭霧水,但一講阿強美發的老板,每個人又會立馬反應過來:哦,阿強呀。
實際上,阿強從來不叫阿強,陳根祥才是他的本名,因為當初制作招牌時電話里的一聲隨意交代,“阿祥美發”被誤寫成了“阿強美發”。阿祥也不惱,將錯就錯叫了阿強幾十年。甚至,在美發店后來搬地方時也不曾糾正過來,這大概就是小鎮居民的閑適心性。
陳根祥為當時的爐頭鎮人,從民興一個姓彭的師傅處學了手藝便跑來錢林開店。那時,剃頭是門好生意,收入堪比當時的公職人員,小小的錢林集鎮上便集中著十幾爿剃頭店,競爭不可謂不激烈。不過,陳根祥卻顯得信心十足,畢竟,無論新式的理發環境還是新潮的理發手法,甚至連“阿強美發”的店名,都充斥著時髦的氣息,非老式剃頭店可以比擬。很快,新浪潮席卷了小集鎮,阿強美發獲得了一批年輕愛美人士的青睞。
最初,陳根祥的店開在桐德公路邊,如今城西村村委的位置,那時,桐德公路還是一條不大的石子路,僅容兩輛汽車通過。后來,桐德公路北的市場形成,人氣漸漸由外向內轉移,陳根祥也順勢將營生搬進了如今市場路上的鋪子里。
03# 接連線上的“黃金驛站”
桐德公路東起桐鄉鳳鳴商城,西至德清新市交界處,全長約23公里,是連接桐鄉中心城區與西部區域的一條交通要道。
2001年,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公路部門對桐德公路全線實施拓寬改建工程,將路面拓寬至15米。2004年,新建桐德線河山支線,桐德公路隨即升級為一級縣道公路。
錢林集鎮,成了桐鄉東西部連接線上的“黃金驛站”。
優越的地理位置為集鎮帶來了機遇,磚瓦廠、絲織廠等一批企業相繼發展壯大,外來勞動力涌入,錢林集鎮的商貿流通功能進一步強化。很顯然,經歷“撤擴并”的原錢林鄉政府駐地集鎮,非但沒有湮沒在歷史浪潮中,反而后浪推前浪,一浪高過一浪。看中錢林集鎮發展勢頭的徐建榮,很快接手了市場路上的一家早餐店,取名建榮包子店。
每天凌晨2點,是徐建榮與妻子雷打不動的起床時間,為了在4點半供應上錢林集鎮的第一口早飯,夫妻倆必須提前兩個多小時開始包子店的準備工作。
面團要新鮮發酵,不能提前一夜準備,因為發酵時間有講究,一過夜就會發酸。豆漿要每日現磨,畢竟豆子類的東西,時間一長就容易變質。蒸包子、煎麻球、裹餛飩、煮粽子,在這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夫妻倆幾乎忙得腳不沾地。只有在準備好一切,然后時鐘指針準時指向4點半時,兩人才能松下一口氣。此時天色微明,第一波出街的人潮已經抵達集鎮。
不同于城市對熬夜的熱衷,隱匿在鄉間的集鎮生活作息顯然更加規律,相對應的,它的清醒時間也來得更早。當你走進凌晨4點半的集鎮,你會訝異于這里的燈火通明。建榮包子店門口開始排起長隊,愛仙面店里已經忙得熱火朝天,黑魚面、肉絲面、毛鴨面、鱔魚面,一碗接一碗的面名從老面客的口中報出,經過老兩口的流轉,再以熱氣騰騰的方式,重新回到老面客的口中。
從第一波出街交易農副產品的老人,到第二波出門上班的中年人,到第三波起床上學的學生,夫妻倆的包子店迎來送往一波又一波食客,直到早市結束,然后開始鋪子的另一塊營生。除了早點生意外,建榮包子店還兼顧附近農村宴席上的點心生意,燒麥、青團、軟糕、八寶飯,一應供全。這就是徐建榮與妻子在錢林集鎮上的20年,也是集鎮上大部分經營者的20年。
04# 高家灣的“扛把子”
20年前的錢林集鎮,估計誰也不會想到,20年后的2023年,曾經不起眼的香酥雞竟然成了高家灣美食的“扛把子”。甚至,為了吃到正宗的高家灣香酥雞,有不少食客特意驅車趕來。
“生意真的好,尤其下班時間和周六日,人排得路也走不過。”在桐德公路與高家灣路交叉口的三毛百姓副食品超市里,老板娘繪聲繪色向我們形容了高家灣香酥雞生意的火爆場面。自打來到錢林集鎮,香酥雞便始終擺在這個路口。后來小集鎮改造,流動擺攤不被允許,香酥雞便在超市門口租了個廊屋,把原本的三輪車改成了固定攤位??梢哉f,高家灣香酥雞的走紅,小鎮居民一直看在眼里。
圖源網絡
小鎮居民親切地把李長才和張蓮珍稱為“老香酥雞”,那是高家灣香酥雞的第一代,20多年來,正是這對來自江蘇泰州的夫妻把香酥雞賣到了高家灣,然后又從高家灣一路走到了桐鄉市區,成為六中、七中一帶孩子心中永遠難忘的回憶。如今接手高家灣路口攤位的張安建被稱為“小香酥雞”,這是高家灣香酥雞的第二代,是李長才和張蓮珍的兒子。他熟練掌握了父母關于高家灣香酥雞美味的秘密,繼續用熟悉的滋味安撫如今長大成人的孩子對于童年味道最炙熱的渴望。
如今的錢林集鎮,隨著時間的流逝,從小集鎮慢慢變成了老集鎮,阿強美發店昔日那群時髦愛美的年輕顧客,也變成了廣場上舞姿瀟灑的大爺大媽。但相比城市的瞬息萬變,集鎮的變化又是那么緩慢,我們依然可以在20年后的今天找到20年前的影子。
在這里,你可以在霧氣蒙蒙的早晨穿過滿是煙火氣的巷子,吃一根炸得金黃酥脆的大油條填填肚子,可以在無所事事的午后走進一家糕點鋪子,聊些無關緊要的小事閑事打發時間。這里沒有城市的擁擠和疏離,包圍你的更多還是從小到大熟悉的食物和味道。你可以親切地喊出所有人的名字,即便這是一座從四面八方走攏來的集鎮。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依然如像往日那么親密,小鎮很小,人間很大。
這大概就是一座集鎮的幸福感。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