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地的歷史脈絡和人文氣息,固化在小集鎮的脈絡里、“細枝末節”里。愛上一座集鎮,很大一部分原因或許是愛上了每一個瓦片下那數不清的故事。我們推出“集鎮風云”專欄,讓我們一起撿拾那些藏在小集鎮里的風云記憶。
說起集鎮,很多人會自然地前綴一個“老”字。
這既透著厚重的歷史感,也似是對其淹沒于時代里的一聲嘆息。
但桐鄉有個集鎮,偏偏“不服老”。
街北頭,“當當當”的打鐵聲響了30多年;拐角處,兩爿門面的小飯店,梅菜肉在歲月的熬煮下小有名氣;再往南,一個菜場被炒貨攤、漿粽店、茶館和菜攤圍繞著,熱鬧中混著對談和吆喝聲,盡是濃濃的煙火氣……這里,可能是桐鄉最“倔強”的集鎮了。
它的名字,叫新生集鎮,位于濮院鎮北部。從起名開始,它就沒打算向時間低頭。
01 集鎮的節奏感
來到新生集鎮,恰遇一陣秋雨。撐著傘,沿著新生路一直往北走。這是集鎮的主干道,也是四鄰八鄉人生活的連接點。
路兩邊齊整整地排布著一間間店鋪,包子、面條、餃子、小炒、熟食、奶茶等吃食店,占多數。小百貨、手機、服裝、裝修材料、母嬰用品,以及衛生院等,也分布其中。
相對齊全的品類,承接著附近居民的日常所需,也呈現出集鎮不低的人氣。
集鎮雖不大,但也看得出花了心思。店門口一根根深紅色的廊柱,撐起一整條街的煙雨連廊,能避雨也遮陽。收起傘躲進連廊,挨著一家家店,可以慢悠悠地逛。雨水沿著屋檐落下,就像一根根鏈子垂掛下來,透著江南的美。
不疾不徐、不鬧猛也不冷清,這是屬于新生集鎮的節奏。
感受更具象的節奏感,要一直往北走到新生一號橋南堍。一爿叫新生石家打鐵店,上世紀90年代初開起。說是一家店,實則只有門口一個玻璃矮柜里,擺著三排手工捶打制成的鐵制農具和刀具。一面玻璃已碎裂,用透明膠布固定著。連個守店的人也看不著。
如此隨性的售賣方式,恐怕只有招徠老主顧的老店才有。
“有人在嗎?”一邊喊一邊穿過柜子走到店后頭,看到一位老伯正在賣力地打制一把菜刀,一個老式爐灶燒得正旺。
老伯名叫石賢興,今年75歲,家中五代都是打鐵匠。新生集鎮初具雛形后,他便將打鐵店搬了過來,“做一把菜刀要半天,3塊5毛錢一把,我和兩個兒子一起做,一天最多打五六把。”
30年前的光景,周邊村民大多以種糧為主,趁手的農具少不了。所以即便費時費力,集鎮上的打鐵店,也有兩三家,緊密關聯著四鄰八鄉的生產生活。
漸漸的,機器生產的器具開始盛行,一些農民也洗腳上岸做起了羊毛衫,打鐵店只剩下了老石一家,后來連兩個兒子也改了行。
老石,就此成了集鎮上最后一名打鐵匠。店面是自己的,吃住都在這個樓房里,他也不守店,來客基本都是定制、不多打。比起生計,老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不舍。
像極了這小小的集鎮,歷經歲月的淘洗,最終沉淀的鄉愁記憶,最為珍貴。
02 難忘的舊光景
和其他集鎮一樣,新生集鎮也是“撤鄉并鎮”中,被撤并的鄉鎮政府所在地,是介于城鎮和農村之間的區域。
根據統計,自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桐鄉共產生了27個集鎮,至今仍具有集鎮體量和服務功能的有18個。
新生集鎮目前的常住人口,排在前三位。能在集鎮的消逝潮中不被淹沒,新生“鎮”如其名。
濮院新生集鎮是濮院鎮上唯一一個小集鎮,范圍涉及運河以北的7個行政村。桐鄉人習慣稱運河以北農村,為“塘北”,現濮院鎮新生片區又稱“塘北深鄉窩”。
“最開始這里沒有人家的,都是田地,只有東邊有兩三家農戶。真正集鎮上的設施,是8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的。”張永根是新生社區居委會第一任主任。和很多新生人一樣,他的集鎮記憶也有這樣一個場景——
上世紀80年代,新生造了桐鄉第一座鄉級影劇院——新生影劇院。有999個座位,看一場電影1毛錢,買一包瓜子2分錢。碰到新電影上映或是逢年過節,偌大的影劇院坐得滿滿當當,就連兩邊的通道上都站滿人?!赌鹿鹩⒋髴鸷橹荨贰犊嗖嘶ā贰赌险鞅睉稹贰匆粓鲭娪埃芑匚逗靡魂囎印?/span>
如今,桐星學校的操場,大概就是原先影劇院的位置。而影劇院前面的輪船碼頭,西面的供銷社,也都是昔日里十分熱鬧的地方。
為了把集鎮建得更好,新生人還組隊去了一個地方,溫州蒼南縣的龍港。彼時,當地農民自籌資金建設了集鎮。
“塘北深鄉窩”向“中國第一農民城”學習取經,參照農民參與自建的模式,讓新生集鎮的輝煌,在上世紀90年代到達一個頂峰。至1994年撤鄉建鎮后,新生集鎮逐步形成了一街一市場。
△1994年的新生集鎮(湯聞飛攝)
也就是從吳家門過新生一號橋到市場路一公里多長的新生路商業街和集貿市場。
除了第一個影劇院,新生一度還開通了桐鄉唯一一班去紹興的公交車,滿足一批遷居在此的紹興人往來。
埋頭苦干的種糧人,也讓新生名聲在外?!爱敃r年售糧超1萬斤的,就是種糧大戶。有一年表彰會,全縣受表彰的種糧戶里90%是新生的,非常轟動?!笔煜ぎ敃r情況的老濮院人陸炳祥記憶猶新。
03 新生的“新生”
“來了啊,今朝吃點啥?”
“小餛飩?”
“女兒沒來,就我們兩個忙得來……”
雨停了,思緒也跟著從回憶中拉回。再從新生路北折返回來,一團團煙火氣是新生集鎮當下最真實的模樣。
轉到東西向華生路口,開了28年的小楊飯店,店不大,但每天新鮮出鍋的梅菜燒肉,是食客們鐘意的硬菜。顧不得說上幾句,鍋鏟又揮舞了起來。
再往南的集貿市場,又是另一片江湖。路口巨大的門頭,只樸實的寫有“便民菜場”四個大字。集鎮上的這種質樸的氛圍感,連早餐店也沾染了幾分——
餛飩漿粽老店,通往菜場的市場路上,一家早餐店名簡單直白。但6個字卻涵蓋了所有。
這家開了17年的店,只賣四樣東西:餛飩、粽子、豆漿和豆花。餛飩有中小之分,粽子有鮮甜口味。70多歲的老夫妻倆共同經營,早上3點多開店,忙到10點多就歇了。
不大的店里只擺下四張方桌,來的都是???。4塊錢的粽子,5塊錢的小餛飩,便能舒舒服服地把胃叫醒。
上了年紀的人喜早起喝早茶,茶館成為村民聚集和靈市面的場所。再往里走,幾家茶館并排開在一起,有的只做茶館,有的還兼著面店。這樣的下雨天,幾個做小工的中年人索性來喝杯茶、吃碗面,順便等雨停。“早上六七點,人最多。今天下雨,現在10點多還有這么多人,往常女兒會來幫忙?!庇裼⒓业牟桊^店開了十六七年,甚至都沒有門頭。但十幾張方桌,擺到了屋檐下,坐滿喝茶客,“自帶茶葉收2塊錢,不帶茶葉3塊錢。早上3點半就有人來了?!?/span>
店家和茶客都篤悠悠的,呷一口茶,連隔壁茶館的人也都能聊到一起,笑聲騰騰地揚上了天。
有人說,2001年撤銷新生鎮建制,與濮院鎮合并,是集鎮沒落的開始。真的如此嗎?
這些存在于街頭巷尾、衣食住行里的人、事、物,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生集鎮注定不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地方,但它像是小火慢燉,勁道的、有溫度的東西,都深深淺淺地鋪在水平面下,需要你去走近,去走進。
比起那些塵封在歷史里的集鎮印記,新生集鎮的改造、便民菜場的遷建、文化公園的投用,以及周邊建起的連片新農村住宅等等,何嘗不是一段新的鄉愁記憶。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