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還舉行了《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專題研討會。豐子愷家屬、桐鄉市豐子愷研究會、石門鎮文聯、豐子愷紀念館等部門成員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豐一吟的藝術人生。
豐一吟,1929年5月出生于桐鄉石門鎮,是豐子愷先生的幼女,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作家、編輯、學者、翻譯家和書畫家,她一生翻譯、著述頗豐。1975年父親豐子愷先生去世以后,豐一吟將重心轉向對父親生平藝術的研究、整理工作,并重新拿起畫筆,臨摹父親的作品。特別是1988年退休以后,她全身心投入豐子愷藝術研究工作,致力于豐子愷藝術的傳承與弘揚,成果斐然。2021年12月,豐一吟女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3歲。
今年是豐子愷先生逝世50周年,豐子愷故居緣緣堂重建開放40周年,同時也是豐一吟女士誕辰96周年。為紀念豐一吟為桐鄉作出的杰出貢獻,桐鄉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桐鄉市文學藝術屆聯合會專門申請專項經費,結集出版《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
此次首發的《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精心選錄了豐一吟老師的書畫作品170余幅,內容涵蓋繪畫與書法。她的書畫作品,既有傳統筆墨、構圖、色彩的深厚功力,又飽含生活意趣和時代精神,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這本書里的畫作匯集了從豐一吟老師學生時代的學生習作,到她晚年的書畫作品,完整地體現了她一生書畫藝術的脈絡。豐一吟臨摹豐先生書畫的成就,將豐先生的衣缽完全傳承下來。”《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主編、豐子愷紀念館副館長王巨江說。
座談會上,豐子愷家屬先后分享了與豐一吟的珍貴回憶,參會人員紛紛感嘆書畫作品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這本《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不僅是對豐一吟女士藝術成就的集中展示,更是對其父親藝術遺產的守護、藝術精神的延續與弘揚,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這本《藝林吟墨-豐一吟書畫集》是母親藝術生涯的濃縮,也是對她個人作品的認可,更是她對豐子愷藝術精神的傳承。我外公曾經說過,‘人生短、藝術長’,愿這份文化薪火永遠傳承,藝術之美繼續溫暖人心。”豐一吟女兒崔東明說。
回憶起40年前豐子愷故居緣緣堂重建開放以前的往事,浙江博物館原副館長、桐鄉市豐研會顧問鮑復興先生記憶猶新。“當時我在桐鄉就是負責這個項目的。”鮑復興先生曾在《又綠芭蕉》一書中,全面系統地記述了緣緣堂重建的緣起、籌備、奠基、建設、落成以及后續管理的全過程。在他看來,緣緣堂得以重建,離不開豐一吟女士作出的巨大貢獻。此次新書首發,也是對豐一吟女士最好的紀念。
子愷文化是石門最重要的文化標識。近年來,石門鎮一直致力于傳承好弘揚好子愷文化金名片,將子愷元素融入城鄉建設,通過舉辦豐子愷散文獎、建設子愷漫畫村、設立宋雪君工作室,開展“小子愷”課堂、構建子愷教育體系、舉辦“三娘娘”漫畫創作培訓班、打造子愷美育研學路線及子愷家風精品路線,推動子愷文化深入人心。
石門鎮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石門鎮將持續打造子愷文化IP,策劃了貫穿全年的系列活動。接下來,將繼續組織子愷夜讀星空對話以及一村一畫一詩、緣緣堂系列短視頻等活動,從而進一步提升子愷文化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