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界的“韭菜”已“上架”
預計每畝產量可增加400-600斤
“今年,我們再生稻的種植面積擴到了1300畝。其中,600畝采用條播,700畝采用機插秧。”眼下,正值早稻秧苗移栽的關鍵時期,在烏鎮鎮橫港村的一處農田里,3輛插秧機正來回穿梭,伴隨著機械秧爪的上下跳動,一株株嫩綠的早稻秧苗被整齊均勻地插入田間。桐鄉市嘉湖糧油農機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周培龍介紹,預計在本月27日,將全部完成插秧工作。
“頭季收割后,我們會預留25-30公分的稻茬,用于下一季秧苗的萌發。”周培龍告訴記者,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模式,頭季收獲后,可以利用稻樁重新發苗、長穗,3個月左右可以再收一茬。
再生季不需犁耙田,不需播種、育秧和插秧,省種省工、生育期短的優勢明顯。
“秧好一半稻”,基地通過大棚育秧,為頭茬稻的高產和二茬稻的萌發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基于去年小規模試種的經驗,今年基地對種植時序進行了優化調整。“我們頭季的播種育苗環節提前1個月啟動,同時把條播作業時間相應前移了20天。”周培龍介紹,這能夠使收割時間提前半個月左右,為第二季水稻爭取到更充裕的生長時間,確保兩季水稻均能實現穩產增收,也有效避開了收割季用工的高峰期。
一次播種,兩次收獲,預計兩季水稻畝產量可達1800-2000斤,較單季早稻增長400-600斤。此外,基地還采用稻麥輪作方式,讓1300畝土地將實現“一年三收”,不僅大幅提升土地利用率,更以科學種植方式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為保障糧食穩定生產提供了新樣本。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