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市求是實驗中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隨著辦學多元化的發展,求是中學迎來了新的挑戰與機遇。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求是中學如何做好立德樹人工作,抓好校園文化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本期“校長訪談”,記者采訪了求是中學校長陳海金,請他來說說求是中學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
陳海金近照。受訪者供圖
記者:求是中學的辦學特色、辦學理念是什么?學校有哪些辦學優勢?
陳海金:求是中學創辦于2000年,學校的育人目標是“爭創一流學校,培育一代英才”。辦學20多年來,學校以“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為校訓,以“陽光學生,幸福教師,高效課堂,和諧校園”為辦學理念。
學校辦學特色是以“學”為中心,創設以學生為主導的“532”教學模式,積極打造高效課堂;以“研”為載體,打造校本拓展性課程和精品課程;以“減”為導向,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讓學生快樂學習。
學校辦學優勢明顯,具有優美的教學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秀的教師隊伍、豐富的校園生活、一流的教學質量等特點。
記者:求是中學如何打造一支師德優良、業務精湛的教師隊伍?
陳海金:求是中學重點抓好四支隊伍建設,打造一個極具凝聚力的教師團隊。
第一、抓好干部隊伍建設,要求學校行政人員樹立服務意識、大局意識、競爭意識、危機意識,倡導“團結、求實、高效、廉潔”的工作作風;
第二、抓好班主任隊伍建設,選調管理經驗豐富、工作耐心細致、駕馭能力強的老師擔任班主任,并通過班主任論壇、班主任例會等多種形式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第三、抓好名師隊伍建設,通過“請進來 走出去”的形式,對有培養前途的老師進行重點培養,積極推薦其參加名師研修班、名師高端班;
第四、抓好青年教師隊伍,以“青藍工程”為抓手,通過師徒結對、同伴互助、推門聽課、匯報展示等形式,促進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記者:求是中學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有何創新舉措?特別是與桐鄉市高級中學一墻之隔,在校園文化建設、專家講座等方面會共享資源嗎?
陳海金:我們善于用優美的環境熏陶人、用豐富的活動鍛煉人、用榜樣的力量激勵人。
求是中學環境優美,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被賦予了教育的功能,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舒心學習,也能陶冶他們的情操。同時,求是中學每年開展“歡樂求是夜”、求是文化藝術節、求是學生閱讀節、求是科普創新節等活動,既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又鍛煉了他們的綜合能力。
桐鄉市高級中學多年以來給予我們學校很大的幫助,比如,我校可以組織師生參觀桐高校園,讓學生感受桐高的學習氛圍;邀請桐高校長、桐高優秀學子等來校作報告,鼓勵學生積極求學。
記者: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要素,求是中學在培育人才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績?
陳海金:求是中學在培育拔尖人才、創新人才方面一直走在全市兄弟學校的前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跟學校“因材施教”的努力分不開。求是中學善于挖掘學生的發展潛力,同時要求老師們深耕自己的業務知識,精選題目、精講精練,不斷提高課堂質量。
當然,求是中學也非常注重對特長學生的培養,比如,去年我校男子、女子足球隊均獲得嘉興市中學生“市長杯”足球賽的一等獎,我校女子足球隊還代表嘉興市參加浙江省中學生足球錦標賽,并取得良好成績。
記者:在課程改革方面,求是中學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小組合作學習。你覺得這樣的課程改革,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何促進作用?
陳海金:求是中學的課程改革,采用學習共同體下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等,追求“解放師生,拓展能力,快樂成長,打造快樂智慧大課堂”的課改目標。
課程改革帶來的作用也顯而易見,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還能擴大學校辦學影響力。
課程改革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老師而言,課程改革促使教師對教學模式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實踐,令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學校連續多年在全市教師業務知識競賽中獲得桐鄉市團體一等獎。
記者:家校共育不是一個新話題,我市許多學校都在積極創新,求是中學在這一方面有何舉措?
陳海金:求是中學在家校共育方面一直做得不錯,去年學校還獲評“浙江省示范家長學校”稱號。
我校非常注重家長的體驗感和獲得感,通過家長開放日、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讓家長第一時間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發展愿景以及學生的學習環境等。
我校通過開設家長成長講座、召開班級家委會及家長會等形式建立良好的交流溝通平臺。同時,學校還增設好家長、愛心志愿者、教子有方等評選機制,將家校共育做細、做強。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錢江晚報今日桐鄉”、“嘉興日報桐鄉新聞”、“桐鄉電臺”、“桐鄉電視臺”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 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 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8 市府網:559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