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共性情家長成長營”活動在我市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站舉行,浙江師范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孫炳海領銜的專家團隊、桐鄉部分家庭教育指導老師以及“小升初”家長代表相聚一堂,共話孩子健康成長。
拓寬家庭教育思路
活動圍繞“共情性陪伴:好家長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的奧秘”“共情性溝通:好心更要說好話,談話技能提升”“親子溝通技能實操演練”“抱團青春期,快樂小升初”四大板塊展開。
“家長要避免講道理式的溝通,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共情。”現場,專家們結合理論知識,面對面傳授溝通技巧。
共情溝通技巧,主要體現在尊重、真誠、情感反饋、具體化、非語言行為等方面。尊重,即接納孩子的情緒、價值觀,平等對待孩子;具體化,即詢問原因、挖掘事件背后的情緒、關注孩子的看法;非語言行為,要求家長在溝通時要注意表情、動作、語音語調……
共情不僅需要注意方式,也要注重時機。當孩子有強烈情緒時,共情表達甚至會起反作用,因此,家長應耐心找尋孩子的情緒拐點。
當孩子出現情緒波動時,家長千萬不能著急、隨意責罵孩子,要學會尊重并接納孩子的情緒,避免孩子出現自卑、挫敗、迷失等心理。
傾力解答家長疑慮
“孩子文理偏科嚴重,該怎么辦?”“小孩才六年級,經常將房門反鎖,這正常嗎?”“孩子樂做‘差不多先生’,覺得中等生也挺好。”……在案例分析現場,家長代表紛紛拋出各自煩憂。
桐鄉市家庭教育講師團成員費國平針對“躺平”孩子,建議家長不妨有意設計自己的工作場景,帶著孩子體驗職場不易,讓孩子切身感受好生活并非坐享其成。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研員張國娣提醒家長,不能以自我定位為中心,要看到孩子的目標、夢想,注意從孩子的內驅力入手,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信心。
面對孩子偏科,家長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防止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現象。文理科學習方式不同,家長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簽,要告知孩子這是前期知識“欠賬”所致,要多陪伴、多鼓勵,讓孩子逐漸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
“初中階段,同伴影響也很重要,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找尋好的學習同伴,用同伴的力量影響孩子。”有專家這樣建議。
“‘共性情家長成長營’活動的舉辦為進一步發揮家庭在孩子成長中的主體作用,聚焦親子溝通的核心技術,提升家長共情能力提供了指引。”市教育局基教科相關負責人說,該活動將進一步提升區域內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