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福鎮水產養殖界,陸振海可謂是響當當的人物。別看他是“85后”,但和水產養殖已打了13年交道,人稱“龍蝦王子”“泥鰍大王”。今年,他又做了個大膽決定——養殖加州鱸魚,并進行大棚育苗。金秋時節,記者走進他的養殖場一探究竟。
見到陸振海時,他正在辦公室里點擊手機。隨著他的操作,池塘里的增氧機、水車等紛紛啟動。“我們從去年開始就用上了這個基于物聯網的魚塘管理APP,全天24小時都可以實時監控池塘里的水溫、溶氧量等關鍵指標,并進行遠程控制。如果遇到突發情況,它還能及時報警。”
記者注意到,相比其他養殖場,陸振海這里的池子有些特別,大小不一、高低不等。
“最大的池子有6畝,它不是養魚用的,是用來凈化水質的凈化池。”陸振海說,除了凈化池,還有沉淀池,真正用來養魚的只有4個位置相對較高的方形池。“我們現在采用的是池塘外循環模式,通過水循環,將高位養殖池里的尾水排到集污井,再通過沉淀池、凈化池的循環,將糞便分離處理,凈化后的水又回流到養殖池里繼續利用。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證養殖用水的質量,不讓它受外源水的污染,也保持水溫穩定,并實現養殖尾水的零排放。”
為了讓這個池塘外循環模式發揮更好的作用,陸振海在凈化池配備了增氧機、水車,還種植了水生植物、特種藻類,將自己擴培的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等活菌投放水體進行物理凈化,套養了能凈化水質的花白鰱。“這樣凈化之后,水質透明度保持在40到50厘米,水的溶解氧常年保持在5.0mg/L以上。水質好了,魚也養得好了,我們也更省心。”
陸振海還現場捕撈起鱸魚來。這些鱸魚大多有1斤左右,已達上市標準。
陸振海透露,今年是他第一年養殖鱸魚,在3畝魚塘里放養了約2萬尾。“按照目前的長勢,明年還可以適當提高鱸魚的養殖密度,從而提升養殖效益。”
記者還發現,該養殖場每個池子的地面和底基均被薄膜覆蓋,這又是為什么呢?“專業術語叫‘土工膜’,主要的作用是護坡,讓壩基更牢固,不被雨水沖刷,確保水質清澈,并且不破壞土壤性質,一舉多得。”他介紹。
盡管陸振海是初次養殖鱸魚,但他不打無準備之仗。兩年前,他就投資40余萬元設計、建造了260平方米的高標準魚苗孵化大棚,改造了空氣能,做到精確控溫,還添置了制氧機等設備,提高水體溶氧量的同時,提升魚苗質量。今年,他又在全市率先進行錯峰育苗試驗,并取得成功,“我們選擇在極端溫度下進行苗種孵化。因為這個時候很多養殖戶無法育苗,我們可以錯時上市,提高效益。”陸振海說。
在科技的加持下,今年,陸振海僅一季鱸魚苗就繁育了1億多尾,泥鰍苗更是高達30多億尾。眼下,他又在為明年的鱸魚苗孵化做準備了,“預計明年8月能上市,比今年再提早2個月。”
陸振海表示,明年,他準備將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向更多養殖戶推廣,“帶動周邊養殖戶一起科技養殖,也讓老百姓吃上更健康、安全的水產品。”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