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標正在查看毛皮。受訪單位供圖
在日前舉行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第八次代表大會上,浙江中輝皮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輝皮草”)總工程師馬建標獲評“第二屆輕工大國工匠”。22年如一日,馬建標用一顆匠人心,致力于皮草加工工藝的技術創新。
半路出家,堅持技術創新
上世紀90年代初,與桐鄉相鄰的海寧,皮革制造業風生水起,巨大的財富效應吸引了當地及周圍縣市大量淘金者的加盟。1998年,36歲的馬建標進入當時剛成立不久的中輝皮草。
“工廠成立初期,一沒資金,二沒技術,三沒門路,生產的產品都是低檔和單調的。”回想起剛加入車間時的情景,馬建標記憶猶新。因為是“半路出家”,即便是讓皮子熟透這類簡單的操作,對于當時的他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馬建標抓緊時間學習,通宵達旦查閱各種皮毛加工的相關信息。不懂的地方除了請教工廠的老師傅外,更多時候,馬建標會自己動手反復試驗、琢磨。
“技術的積累靠的是多做、多看、多思考,因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車間一線的8年里,馬建標從對皮草加工技術一無所知到熟練掌握各種工藝,同時也對所從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基礎功扎實了,創新便提上了日程。在工作中,馬建標發現以劃槽為主要加工設備的傳統毛皮加工工藝不但工序復雜、能耗大,而且還浪費原材料,污染情況也比較嚴重。于是,他開始構思節能減排改造方案,嘗試用轉鼓代替劃槽解決毛皮加工面臨的技術難題。經過1年半時間,歷經20多次調整和改進,一套新的鞣制和染整工藝終于成功落地。
因為長時間在一線工作,馬建標的雙手被脫脂液、染色液等過度浸泡,出現腫脹和潰裂等問題,但他不以為意。
毛皮生產過程中,精確的條件控制是確保產品質量的關鍵。馬建標經常囑咐員工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即便是操作液0.1pH和0.2℃的偏差都會直接影響產品的最終質量,所以他決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偏差。
攻堅克難,開展技術革新
22年來,馬建標一直在生產一線鉆研技術,把提高毛皮生產技術、提升品質、節能減排當作自己的追求,為行業技術進步攻堅克難。
2011年,中輝皮草申報的“年產300萬張毛皮加工廢水循環使用系統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獲得工信部、財政部批準和支持。
在該項目實施和建設過程中,馬建標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天在車間進行設備改造、設施建設和工藝條件優化,不斷嘗試應用新型材料進行生產試驗,對產品質量精打細磨。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多時間的艱苦工作,示范項目順利建成。
然而,項目完成后,馬建標卻累倒了。他腰椎病復發,痛得幾乎走不了路。但病情剛剛好轉,他的身影又出現在車間一線,開始了新的探索。“時間緊,責任大,我必須把重擔挑起來!”馬建標說。
2016年,為了適應發展需要,中輝皮草開展整合提升遷建項目,馬建標擔任項目總設計師。他全程參與半自動化、高效能的生產流水線的設計和引進,設備安裝、調試,生產工藝及污染治理工藝的調試和試運行等籌備工作。他每天深入施工現場,為項目貢獻自己多年來積累的技術經驗。
歷時4年時間,2020年,一座年硝染加工能力達到500萬張標準羊皮的現代化毛皮廠順利投產。
同事們都說,和馬建標聊天,三句不離本行,聊的全是技術問題。22年來,他在平凡的生產一線崗位上,兢兢業業、腳踏實地,把提高毛皮生產技術水平、推廣節能減排技術當作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樂于奉獻、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行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技術革新成果,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大國工匠的風采。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