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是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
桐鄉民間俗稱為七月半。
桐鄉在“七月半”也有祭祖的習俗。這一天,不僅要祭奠祖先,最為特別的是家家戶戶還要裹餛飩,并邀請親戚朋友來吃,成為一種傳統習俗。
在我們桐鄉這個的蠶桑區,祭祀祖先與祈求“蠶花”興旺是一致的。那個年代,每年每戶都飼養著全年五季(春蠶、夏蠶、早秋蠶、中秋蠶、晚秋蠶)蠶種的量,蠶繭收入是蠶農們全家的最重要經濟來源。兒時的七月半,是蠶農們一年中的大節日,自然就特別的隆重了。鄉下比不得城里,雖見不上特別的儀式,也無較統一的祈禱方式,但蠶農們“蠶花廿四分”的心愿與盼望,既融化在叩拜祖先時的“許愿”里,也包裹在一個個飽滿的餛飩里。
七月半裹餛飩吃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其實細究起來,與我們的農事分不開的。農民有諺云:“苦圓子,甜餛飩。”說的就是吃了清明圓子后要苦了,也就是說農事要忙了;到了吃餛飩之時要甜了,也就是說農事漸閑了。高橋一帶,七月半是吃糖餛飩的,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想必這就是為慶祝一年中的農閑,同時也在告慰先人,后輩生活的很好。
因為按以前的農事活動安排,農歷七月中旬已到了農事相對空閑的階段,早稻已收起、晚稻已種好,夏蠶已經收好賣了錢。農民辛勤勞作了半年,此時此刻也可喘口氣,稍作休息緩緩勁,為下半年的秋收冬種養精蓄銳。同時,平日里一直忙于田間勞作和養蠶守夜,親戚朋友之間聯系走動也是沒有工夫的,借著過節吃餛飩的機會,可以走動走動、聯系聯系。
親戚們之間,各自定下自家過節的日子,盡量不撞日,相互間走動過節,吃餛飩、拜祖先。而祭拜的祖先里,自然會有一位先人是大家的共同祖宗。這一天,因為同一個祖先、一個節日、一碗餛飩,在炎熱而相對空閑的夏日里,大家走到一起,聊家常、說往事、談蠶事,儼然成了那個信息不暢的年代里,互聯互通的“大會”了。
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年代里,過個七月半節,一來聯絡溝通親情友情,二來互相交流信息,真是一舉兩得,作用很大?,F在,“七月半”并不是真的非得等到七月十五這一天,很多人家從六月底七月頭就陸續過了。
七月半祭祀是大人們當天最忙、最重要的事,但對小孩子們來說,最為開心是吃上一碗餛飩解解饞。家長們在大門間里擺上條凳,放上蠶匾布好裹餛飩的陣仗。將買來的夾心肉(肥瘦適宜)清洗、去皮、切塊、剁餡放在缽頭里備用。奶奶手腳靈活,左手托餛飩皮,右手用筷子在缽頭中撈上肉餡,先是包裹好餡,然后旋轉、再一折,將手指在清水中一蘸,兩邊皮一搭,一只耳朵狀的餛飩即可完工。重復,不斷地重復,攤皮、放餡、包裹、旋轉、對折、成型。不一會工夫,略帶麥黃色的餛飩占據了半個蠶匾。餛飩裹的越多,就說明主人家越客氣,奶奶裹的餛飩總是布滿一大蠶匾。
孩子們也有工作,那就是拿著蒲扇驅趕,聞香而來的蒼蠅。孩子們不顧手酸的扇著,目的只有一個,讓媽媽去煮個鮮,提前嘗嘗餛飩的鮮味。七月半還是高溫時段,鮮肉在高溫下容易“餿”,為來防“餿”,鄉下人將裹好的餛飩放在籃子里,吊到井口之上,用物理降溫的方法保證餛飩食材的新鮮,給客人吃上鮮美的餛飩。
煮餛飩,看上去沒什么技術含量,但經驗尤為重要。先將一大鍋水燒開,餛飩下鍋不要蓋鍋,中途還要添兩次冷水,等到餛飩變得玉色通透,就可以起鍋了。大碗里放上豬油、蔥花、鹽,清亮透徹的湯汁中呈現的餛飩猶如睡蓮開放的美態,喝上一口燙嘴的湯,就鮮得眉毛掉下來,更不用說那滑溜溜的餛飩了。
現在,吃餛飩已經成為日常,但七月半的節日里吃餛飩有著其特殊的寓意。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