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跨界”,讓144戶村民拿到新房鑰匙,村子瞬間“刷新”。
公文包換成民情本,執紀經驗化為破題智慧——她用實干,為桐鄉全力“上分”!
2023年6月,高英被選派到烏鎮碓坊橋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剛到村里,屁股還沒坐熱,辦公室內一下子涌入20多位村民。”回想起第一天到村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
“隔壁村新房一排排,我們批了沒幾戶。”“房子太老了,領導你得管!”……七嘴八舌的“吐槽”,直指村里最痛的“心病”——農戶建房問題。
原來,碓坊橋村從2018年起就因缺乏農村建房土地,獲準建房成了“稀缺資源”。村民們建房需求迫切,急需建房的農戶數量龐大,這一問題成了全村的“老大難”。
了解到村民需求后,高英一刻不停,立刻去其他先進村“取經”,并迅速開展新村點土地調查排摸。面對已征用土地與建房需求的“天壤之別”,高英一方面積極向上協調爭取用地指標,另一方面也向下挖潛力推進土地征用。
但先建誰家?這“游戲規則”須“鐵”且公平!她在村班子會上力推“一個不準,四個優先”,村兩委班子一致同意并迅速行動。這“鐵律”明令村干部不準先建,四個“優先”(征地、整組、貢獻、成水田)則成了農戶們的“通行證”,確保公平公正公開。
消息一出,33個村民小組瞬間行動了起來,紛紛抓緊排摸、反饋。最終,兩個小組的16戶農戶因達成四個“優先”,很快獲批建房。
“成熟一個小組,實施一個小組,建新必先拆舊。”高英思路清晰,這節奏一開,土地征用、新村建房、老宅復墾、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陸續開展起來,農戶建房就能“滾動”起來,村民新房也能“批量生產”了。
這種“先建帶后建”的模式,讓村民看到了希望,短短3個月,向村民征用建房用地97畝,既為下一輪建房續了“后勁”,更為盤活項目用地、壯大村集體經濟攢足了“資本”。
一年里,高英把碓坊橋村“地毯式”踩了一遍,查地塊、盯施工,全程“在線”。村民們看到小洋樓拔地而起,心里也就有了底。
2024年6月,高英圓滿交上了一張駐村答卷;8月,她又“閃跳”到浙江喜歌實業有限公司,工牌換成“黨建指導員”。
桐鄉直播“頂流”喜歌,大屏里每秒都在“沖榜”,可高英一眼掃到“冷”數據:620名主播,9成是女生,鏡頭前光芒萬丈,鏡頭后卻像“孤島”,對企業和桐鄉沒有特別的歸屬感。
高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婦聯、濮院鎮黨委的指導下,多方溝通迅速掛牌桐鄉首個直播基地婦女聯合會。她又借勢發力,依托喜歌園區創建巾幗共富工坊,把300余間現代化直播間變成“共富引擎”,累計帶動500余名主播和周邊村民就業增收。
在黨建引領上,高英更是“妙招頻出”。創建“二合一”制度,整合黨員活動日和企業月例會,破解黨員活動組織難問題;開設“主播第一課”,給主播們打上思想“補丁”,讓紅色基因在直播間“生根發芽”;優化“雙培”模式,積極引領主播向黨組織靠攏,2名主播遞交入黨申請……
在她的指導下,喜歌的黨建工作在全省會議上進行交流發言。2024年,喜歌園區巾幗共富工坊獲評“省巾幗共富工坊”。
在高英身上,有力體現了“跨界”這個詞。從城市到鄉村,從機關到企業,她跨越了不同的領域,卻始終保持著一顆為桐鄉發展貢獻力量的初心。她積極響應退出領導崗位干部“常青樹”行動,主動請纓到基層一線,用行動詮釋擔當,為桐鄉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