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來襲,氣溫持續下降,這些天,很多人都覺得手里的“取暖神器”真香。不過,取暖物品好用歸好用,但使用時要多加注意,不然反被這些物品“傷害”。
近日,桐鄉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就接診了一名因為沖泡熱水袋,導致雙手被滾水燙傷的患者?!爱敃r患者在往熱水袋灌注熱水,一不小心沒有拿穩,熱水澆到了自己手上,雙手馬上紅腫,隨后還出現了一個個大水泡?!蓖┼l四院急診科主治醫師孫加倫介紹,之后患者來醫院就診,經過檢查和診斷,被確診為淺二度燙傷。
除了直接的高溫燙傷,還要警惕冬天的“溫柔陷阱”——低溫燙傷。低溫燙傷是指身體長時間接觸高于45℃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慢性燙傷,感覺遲鈍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嬰幼兒、老人、癱瘓病人或醉酒者,就會猶如溫水煮青蛙一般,造成局部皮膚燙傷。
孫加倫介紹,幾乎每年冬天都會接診因低溫燙傷前來就診的患者,不少都是在用熱水袋、暖寶寶時受傷的。
當取暖物品的溫度比較適中時,很多人會放松警惕,直接將腿部、胳膊、手臂等緊貼于取暖物上。如果長時間保持該動作,緊貼于取暖物的這塊皮膚會變紅,甚至還會出現紅腫、脫皮、疼痛、起水泡等情況。
孫加倫說,尤其是老年人,他們的皮膚比較脆弱,加上反應比較遲鈍,長時間接觸取暖物品,比如熱水袋、電熱毯等,很容易傷到皮膚。
就在前幾天,該院急診科接診了一名低溫燙傷的小患者。該患兒在玩耍時,不小心碰到了家里的燈泡,沒多久孩子手部皮膚就紅腫了起來,個別地方還出現了小水泡。
“對于低溫燙傷,很多人不太重視,事實上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孫加倫指出,低溫燙傷帶來的傷害可能比高溫燙傷更大。低溫燙傷的創面疼痛感不十分明顯,面積也不大,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會發生潰爛,甚至長時間無法愈合等情況。
發生“低溫燙傷”后該如何處理?醫生提醒,如果出現發紅、起泡等情況,要第一時間采取降溫措施,可以用10-15℃的冷水沖洗或將燙傷部位浸泡到冷水中直到不疼痛為止。之后要保持干燥,保護創面,并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專業治療和處理,千萬不要隨意涂抹牙膏、醬油等物品。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