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關于猴痘的話題頻頻登上網絡熱搜榜
2023年6月以來
我國多個省份先后報告多例猴痘病例
引發新增本土續發疫情和隱匿傳播的風險較高。
據國家疾控局7月27日消息,國家疾控局、國家衛生健康委近日聯合制定印發了《猴痘防控方案》,旨在及時有效應對猴痘疫情,提升猴痘防控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和有效性。其中,提到了對密切接觸者實施21天自我健康監測。
猴痘是什么?
01 癥狀
猴痘是一種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
猴痘的早期癥狀和流感癥狀相近,會出現發燒、寒顫、頭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癥狀,有些人會感覺到沒精神,甚至嗜睡,一般在這些癥狀出現三天后,患者會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個別的人可能會發生腦炎。
02 治療
目前國內還沒有特異性抗猴痘病毒的藥物,臨床主要是對癥治療。猴痘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預后良好。嚴重病例常見于年幼兒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既往接種過天花疫苗者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
專家介紹,大多數猴痘病例是輕型的,可以自愈。治療主要是做好防護隔離以及對癥治療,比如發燒時用一些退熱藥物,多補充一些液體;有疼痛時,使用一些鎮痛的藥物;極少數重癥病例出現腦炎,可能要按照腦炎去治療。
《猴痘防控方案》具體內容有哪些?
《猴痘防控方案》明確,防控的總體要求為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精準防控、快速處置”原則,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措施。方案從疾病特征、宣傳教育與干預、疫情監測和報告、疫情處置、實驗室檢測等方面為指導各地科學精準做好猴痘防控工作作出指引。
方案同時指出,各地衛生健康、疾控部門將加強與海關等有關部門的密切協作和信息共享,及時發現與處置猴痘疫情,落實猴痘病例發現、疫情報告、診療隔離、密切接觸者追蹤管理等工作,防止疫情擴散和蔓延。
現階段猴痘的主要傳播途徑是什么?
哪些人是感染的重點人群?
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皮膚侵入人體,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皮膚或黏膜傳播,接觸方式包括性接觸、撫摸、擁抱和親吻等。亦可通過接觸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傳播,接觸感染動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物、血液及其它體液,或被感染動物咬傷、抓傷感染傳播。
人群對猴痘病毒普遍易感,接種過天花疫苗對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護力。現階段猴痘的主要傳播途徑是在男男性行為人群中經性接觸傳播,男男性行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點人群。
當前我們如何開展猴痘疫情監測?
按照《猴痘防控方案》要求,我們對猴痘實施多渠道監測,以便及早發現與處置疫情。
一、醫療機構監測
二、重點人群監測
三、入境人員監測
四、重點場所污水監測
《猴痘防控方案》對猴痘病例的管理
有哪些要求?
按照《猴痘防控方案》有關規定,根據病例的不同情況分類實施醫療機構隔離治療或居家隔離治療。
各地發現猴痘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后,應先及時轉運至醫療機構進行隔離治療,如病例臨床癥狀明顯好轉,病變部位已結痂,可轉為居家隔離治療,直至皮疹結痂自然脫落,解除居家隔離。對病情較輕且具備居家隔離治療條件的確診病例,經醫療機構與疾控機構聯合評估后,可直接采取居家隔離治療。
猴痘密切接觸者包括哪些人員?
對密切接觸者實施哪些管理措施?
猴痘密切接觸者包括直接接觸病例的病變部位及其被污染物品,或感染動物及其分泌物、滲出物等污染物;以及職業暴露或長時間近距離吸入病例呼吸道飛沫等,經評估有感染風險的人員。
對密切接觸者主要實施以下措施:
二是定期隨訪。疾控機構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在第7、14、21天電話或上門主動詢問密切接觸者自我健康監測情況,提供咨詢指導建議。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調查處置。
三是出現癥狀及時就診。堅持每天做好體溫測量和癥狀監測,主要癥狀包括發熱(>37.3℃)、皮疹、淺表淋巴結腫大等。密切接觸者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前往醫療機構就診或與隨訪聯系人取得聯系,接受猴痘病毒核酸檢測。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