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華
有人說“桐鄉”這個名字土氣,我們就來逐字探討一下。
據《桐鄉縣志》記載,桐鄉境內(現梧桐街道一帶)古代遍植梧桐,“梧桐成蔭,望之如云”,因此得名桐鄉,即梧桐之鄉,宋時就有梧桐鄉。
梧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底蘊深厚的意象符號。
在古人眼中,梧桐是祥瑞的化身。“鳳凰非梧桐不棲” 的傳說,讓梧桐與鳳凰緊密相連,成為吉祥與高貴的象征。《詩經?大雅?卷阿》中有句“鳳凰鳴矣,于彼高桐;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賦予梧桐“引鳳來儀”的美好寓意。梧桐在園林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從皇家到民間,人們種植梧桐,期盼著祥瑞降臨、國泰民安。
梧桐還被賦予了高潔的品格象征。它樹干挺拔,葉片寬大,四季分明的姿態展現出獨特的風骨。春天新葉舒展,充滿生機;夏日濃蔭蔽日,帶來清涼;秋日葉片金黃,隨風飄落,盡顯灑脫;冬日枝干蒼勁,傲然挺立。文人墨客常以梧桐自比,借其形象抒發自身堅守氣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禮記?樂記》中記載梧桐木可制琴瑟,其音色清越悠揚,象征著禮樂的和諧。
從祥瑞的象征到品格的寄托,從情感的載體到禮樂的符號,梧桐的文化底蘊早已超越了其作為植物的自然屬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它既是自然界的一抹亮色,更是精神世界的一種寄托,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對高尚品格的追求。
有人用“桐鄉不是鄉” 來調侃“桐鄉”,單就字面而言,當然無所置喙,但是說者之意卻總是語帶不屑,反其道而行,謂桐鄉雖然已成為城市,名字里還只是個“鄉”,嫌其“土氣”。
在甲骨文里,“鄉”字描繪了兩人相向而坐,中間置一食器共享美食的場景,生動展現了古人相聚宴飲、和睦融洽的生活畫面,蘊含著人與人之間親密無間的情感。
在傳統文化中,“鄉”字承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衣錦還鄉”“鄉音無改”,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無不體現著“鄉”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鄉”是生命的起點,是心靈的歸宿,是無論走多遠都難以割舍的情懷。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用筆墨抒發對故鄉的眷戀,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王維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都讓“鄉”字充滿了詩意與溫情。它是文化傳承的紐帶,連接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情感與記憶,彰顯著中華民族對根的追尋與堅守,這種深沉的文化底蘊與情感力量,豈是 “土氣” 所能概括?
那些認為“鄉” 字土氣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字面意思,卻忽視了其背后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價值。“鄉”可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傳統文化的瑰寶,它不土氣,反而充滿了詩意、溫情與力量。
城市化使人們離開了鄉村,身上的泥土洗掉了,但是心里的泥土不好洗,曾經的自卑感尚未完全消失。
且看河南新鄉,地級市,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是姜子牙、比干的老家,新鄉這個名字他們用了1400多年;棗莊、石家莊的“莊”字,照字面,比“鄉”還要低一級,可人家一個是地級市,一個還是省城,這兩個年輕的“莊”下面都轄著幾個比崇德還要古的古縣。河南重要城市駐馬店,字面只是一個“店”,怎么解釋它放棄了“汝南”“蔡州”“天中”這樣的鼎鼎大名?
深圳,一線城市,我國最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其字面意思不過是一條深水溝。
至于桐鄉這個名稱好聽與否,則見仁見智。對我來說,桐鄉兩字,明快響亮,朗朗上口,好聽。
總之,“桐”象征祥瑞、高潔與和諧,“鄉”代表親情、歸宿與文化傳承。二者結合,既體現了自然與人文的交融,又蘊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充滿詩意的美麗而又動聽的名字。
桐鄉,一點也不土氣。
○姚中華 醫務工作者,業余喜閱讀寫作,公眾號《凡舌頭》博主,嘉興市作協會員。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