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憶英
水鄉多河,有河必有水,水又往往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水鄉的人習慣去茶館喝茶。這個習俗可上溯至唐朝陸羽,一生以嗜茶著名,所撰《茶經》更是我國古代科學一絕。這樣算來,這種習俗至少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在烏鎮的茶館業中,訪盧閣名氣最大,一是地段最好,二是歷史最久,往少了說,150年以上。訪盧閣茶館位于應家橋南堍,背倚車溪市河,對岸紫梗橋、十景塘和六朝遺勝石坊隱約可見;面朝中市大街,可遙望望佛橋和修真觀,以及觀前街種種風情世態。
關于訪盧閣的由來,傳說鎮人盧仝曾去太湖畔采摘茶葉,遇一老者,昏臥道側。盧仝將其救醒,但見老者手指背上竹簍,欲抓且食。盧仝會意,將竹簍內茶葉塞入其口,未幾老者蘇醒,詢問之下,得知此老卻是茶圣陸羽,因誤食有毒茶葉,故致昏迷。自此,盧、陸二人結為至交。某日,陸羽至烏鎮訪友,好事者因謂陸羽訪盧仝于此,茶館遂更名“訪盧閣”。
1999年烏鎮旅游開發后,訪盧閣重建,樓下兩開間,樓上三開間,兩面臨水,一面臨街,東西北三面有統排玻璃窗,店堂里寬敞亮堂,樓上樓下有扶梯,橋腰上也有扶梯可以徑自登樓。
訪盧閣前的應家橋,以前是水泥平橋,現在改建成石拱橋,游客站在橋中間向東眺望,流水潺潺的東市河,左邊是白墻黑瓦,飛檐翹角,右邊是臨水長廊,石板路。這個角度拍照,無論怎么拍,都是極具水鄉風貌的畫面。2001年4月7日,郵電部發行的《水鄉古鎮》郵票1套6枚,其中第3枚就是烏鎮,畫面角度即從橋上往東拍攝。
以前應家橋南堍、北堍店鋪林立,稱為“上緊之地”。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里又是小菜場,天還未全亮,訪盧閣茶館早就人聲鼎沸,茶氣漫溢,桌子是舊式八仙桌,桌面被衣袖磨得油光可鑒,木質紋理像流動的水波,凳是長條凳,一只小炮臺爐子,上面一把大開壺,“咝咝”地冒著熱氣。茶客都是遠近村莊的老頭,“吃早茶”不單是為軋熱鬧,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寄托。茶客們還順帶些農產品,貨色雖不多,卻是新鮮的,俗稱地頭鮮,放在茶館門口,從不吆喝,有人問津,也極少斤斤計較,權充幾壺茶錢而已。
喝茶對尋常百姓來說,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情趣,而茶館則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公眾娛樂場所。去茶館喝茶,鎮人稱為孵茶館,而經常孵茶館的人都有一個習慣,專走一爿茶館,位置通常也不會坐錯,除非茶館店里生意特別鬧猛。老茶客還有句閑話,叫作“上午皮包水,夜快(晚上)水包皮”,就是說上午孵茶館,晚上孵浴室,這是人生當中最“愜意”的事情了。
如今的訪盧閣,街面還是老底子的石板路,但門面裝修得更加氣派,樓下是奶茶店,樓上才是茶館,問了一下,是同一個老板開的??吹贸?,老板娘很會做生意,年輕人喜歡奶茶,那就供應各種奶茶,若餓了的話,再來一碗糖水點心,味道也不錯。
徑自上樓,且見雕花的門窗,仿紅木桌椅,裝飾得古色古香,四周很干凈。說到氛圍和環境,那肯定是輕松愉悅、優雅舒適。但我覺得,作為茶館,缺少了以前那種熱熱鬧鬧、煙熏火燎的氣魄。東邊有一桌游客正在打牌,吆五喝六,神情激昂,聽不懂是什么方言。不遠處,一只肥貓獨自倦縮在太師椅上打盹。此刻陽光甚好,微風不燥。
據鎮上老人回憶,烏鎮最多的時候共有64爿茶館,地處中市的數家茶館規模較大,其他分散在四柵上的茶店,主要顧客是出市農民耽擱的地方,及至下午,即清閑無人。而像中市訪盧閣,則大都是鎮上的一些“紳士”和富商們,他們上茶館有兩重意思:一則泡壺茶消閑清心;二則臨行情談生意。茅盾在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之《祖父及其弟妹》一章節中寫道:“祖父的生活,很有規律。每日上午,或到本地紳士和富商常去的‘訪盧閣’飲茶,或到西園聽拍曲?!?/p>
世界每天都在變。老一輩的茶客都已駕鶴西去,新一代人為生活而奔波,不會想著去茶館喝茶,就如同曾經遍布大街小巷、輝煌一時的報刊亭,早已落下帷幕?,F在烏鎮四柵的茶館屈指可數。訪盧閣茶館,本地茶客不會來,但它在一代又一代烏鎮人的記憶里,永遠鮮活著,熱鬧而沸騰。
○樂憶英 中國民協會員、省作協會員。已出版《同桌的你》《紅塵無夢》《烏鎮民俗》《歷代烏鎮舉人考略》等。
相關新聞:
1.本網(桐鄉新聞網)稿件下“稿件來源”項標注為“桐鄉新聞網”、“今日桐鄉”、“桐鄉發布”、“桐鄉時間”、“FM97.1”“桐鄉市廣播電視臺”等的,根據協議,其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稿件之網絡版權均屬桐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須注明“稿件來源:桐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2.本網其他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或版權所有者在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電話:0573-89399340 市府網:559340